纳米硒(nanoselenium,SeNPs)是指一种由硒元素组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氧化性、光学性和电学性等特性,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荧光探针或纳米载体,实现对各种病原体或生物分子的检测或治疗。
金纳米团簇是指由几个到几百个金原子组成的纳米颗粒,具有分子般的性质和光学、电化学、催化等特点。金纳米团簇电化学发光探针是指一种利用金纳米团簇作为电化学发光信号源,结合特定的识别元件,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的探针。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指由细胞分泌或脱落的膜性纳米颗粒,具有携带和传递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的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和物质交换。
纸芯片纳米功能化与光电传感应用是指利用纳米材料对纸芯片进行表面修饰或结构调控,赋予纸芯片光电性能,从而实现对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目标分析物的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
生物矿物磷酸钙预成核簇形成的原位荧光探针法研究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检测和表征生物矿化过程中的预成核簇的方法。预成核簇是一种具有稳定结构和组成的纳米尺度的无定形或半晶态的矿化前体,它们在生物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矿物的成核、生长、取向和形貌。
序贯响应纳米复合水凝胶是一种具有光热效应和可控释放功能的生物材料,可以用于增敏骨肉瘤的化疗和免疫治疗。 基于近红外光响应的纳米复合可注射水凝胶体系用于递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子:近红外光响应的纳米复合可注射水凝胶体系,可以用于递送PD-L1抗体并实现其长期的可控释放。该体系在骨肉瘤的术后抗复发模型上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同时促进了骨再生。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为骨肉瘤的协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微创房间隔缺损闭合: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心房之间存在异常的通道。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胸手术,但风险较高,恢复时间较长。微型机器人可以通过导管进入心脏,将专门设计的闭合装置送达缺损处,实现无创或微创的修复。例如,美国FDA已批准了一种名为AMPLATZER的房间隔缺损闭合器,它由一个金属网状结构和一个聚酯织物组成,可以通过导管将其送达缺损处,并在两侧展开,形成一个“夹子”,将缺损封闭起来。
碳基不对称多孔微纳机器人是一种具有不对称、中空、多孔结构的纳米碳材料,其可以作为近红外光驱动的智能纳米货车,实现货物的可控装载和卸载。这种材料是通过动力学调控界面超组装策略制备的,即通过精确调控两种前驱体(二氧化硅和酚醛树脂)的聚合速率,使其在同一反应体系中进行竞争成核和生长,形成不对称复合材料,然后经过高温碳化和除去二氧化硅的步骤,得到最终产品。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的肿瘤诊断新技术研究是指利用SPR技术检测肿瘤相关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分子分型、药物筛选等应用。
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 CDs)是指由碳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具有强荧光性、低毒性、高稳定性、易修饰性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基于碳量子点荧光生物传感器是指一种利用碳量子点作为荧光信号源,结合特定的识别元件,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检测或成像的传感器。
核酸扩增和组装的高分辨分子诊断是指利用核酸扩增技术(如PCR、LAMP等)将目标核酸片段进行特异性放大,然后利用组装技术(如质谱、测序、芯片等)将扩增产物进行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基因变异、表达异常、病原体感染等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通量的检测。
生物杂化微型机器人是指利用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作为动力源或功能元件的微米或纳米尺度的人工机器人,可以在生物体内或体外实现特定的功能,如检测、成像、递送、诊断、治疗等。这些机器人可以利用生物细胞或微生物的自主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对生物体内的特定目标的靶向递送。这些机器人具有高效、精准、安全等优点,可以用于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多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