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有机荧光探针实现活细胞超分辨成像。超分辨成像是一种能够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实现亚细胞结构和分子水平的高分辨率成像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意义。有机荧光探针是一种利用有机染料或聚合物等材料制备的具有荧光性质的分子或纳米粒子,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低毒性、易修饰等优点。利用有机荧光探针可以实现对活细胞内各种生物分子和亚细胞结构的特异性标记和高灵敏度检测。基于聚乙烯亚胺(PEI)的阳离子载体PV-1,并利用其将多种高性能有机荧光探针投送到活细胞内,并结合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成像系统实现了对多种亚细胞结构的超分辨动态成像。
生物杂化微型机器人是指利用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作为动力源或功能元件的微米或纳米尺度的人工机器人,可以在生物体内或体外实现特定的功能,如检测、成像、递送、诊断、治疗等。这些机器人可以利用生物细胞或微生物的自主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实现对生物体内的特定目标的靶向递送。这些机器人具有高效、精准、安全等优点,可以用于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多种应用。
近红外荧光探针是一种能够在近红外光区域发射荧光信号的分子或纳米材料,它们可以与生物分子或细胞结合,从而实现对生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的可视化检测。近红外荧光探针具有高组织穿透深度、低自发荧光背景、高信噪比等优点,是生物医学检测和成像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
基于纳米硒靶向设计的肿瘤精准放射/免疫协同治疗是一种利用纳米硒作为放射敏化剂,实现在X射线刺激下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质,从而杀死肿瘤细胞的新型治疗技术。纳米硒是一种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低毒性、高稳定性和可调性等优点的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和表面修饰策略,实现对肿瘤的靶向递送和响应性释放,并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等进行联合治疗,提高肿瘤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基于纳米硒靶向设计的肿瘤精准放射/免疫协同治疗具有无创、高效、低毒、多功能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医学技术。
肿瘤微环境响应的纳米杂化胶束材料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材料(如有机、无机、生物等)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胶束,然后通过对肿瘤微环境(如pH值、氧化还原势、酶等)的响应,实现药物或生物分子的精准释放的一种药物递送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实现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医疗。
心脏细胞微纳生物传感是指一种利用微纳尺度的材料或器件,结合光学、电化学、机械等信号转换方式,实现对心脏细胞的检测或操控的技术。
用于疾病快速检测的二维场效应晶体管传感技术是指利用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钼等)作为敏感元件,通过电场调控其沟道电导率,实现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压力、化学物质、生物分子等)的响应和转化¹。
光学超振荡是一种带限函数在某区间内的振荡速度超过其最高傅里叶分量的特殊性质,可以在不依赖倏逝波条件下于远场处突破衍射极限。
仿生微纳界面与循环肿瘤细胞的体外培养是一种利用具有仿生特性的微纳米结构作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基底,将其与循环肿瘤细胞(CTCs)发生特异性结合,然后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实现对CTCs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和分析的一种新型技术。
利用经呼吸道递送mRNA药物实现肺部基因编辑。mRNA药物是一种利用mRNA分子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从而在细胞内表达目标蛋白或酶的技术,具有高效、安全和可调控等优点。经呼吸道递送mRNA药物可以实现对肺部细胞的基因编辑,从而治疗一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肺部疾病。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mRNA递送平台,并在小鼠模型中实现了对肺部细胞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从而治疗了囊性纤维化和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遗传性肺部疾病。
空间声场调制技术是指利用不同的声学装置或方法来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形状或相位,从而实现对声场的空间控制和操纵。这些技术可以利用声波的力学作用,实现对微粒或细胞等微观物体的操控,如捕获、移动、旋转、分离、组装等。这些技术具有无创、无污染、高效、灵活等优点,可以用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多种应用。